大家好,我是毛爸。
最近小某书上有条笔记火了,原因是博主分享了新加坡今年最新实行的饮料分级体系:
不得不说,坡村这件事做得太牛逼了,一句话点评就是:
饮料成分表里的猫腻,最起码以后在新加坡是藏不住了。
饮料成分表(或者营销宣传)的猫腻,我之前在这篇文章里→《》讲过一点:
但归根结底,对大众消费者来说,饮料成分表的主要问题是,根本看不懂。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毛爸,还是其他自媒体,都孜孜不倦地教大家怎么去看成分表,哪些成分好,哪些成分不好之类的。
换句话说,消费者们苦成分表久矣,确实需要有政府能想出聪明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新加坡做这个分级,有个背景。
新加坡的总人口数在600万左右,但糖尿病高发,政府预计,到2050年,坡村糖尿病人数将达到100万。如果人口基数不变的话,那到时候每7个新加坡人里面,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
考虑到这个问题,坡村政府在2021年12月30日发布了《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要求在新加坡零售的含较高糖分和反式脂肪的预包装饮料,实行分级标签制度。
这个分级标签制度有这么几个内容▽▽▽
1. 分为A、B、C、D四个等级
根据饮料中每100毫升的糖含量和反式脂肪含量,由低到高,把饮料分为了ABCD四个等级:
这里说的糖含量,是【乳糖半乳糖以外的所有总糖】和【代糖里的甜味剂】之和,不包括代糖里的糖醇。
如果这个分级可以覆盖到儿童棒棒糖的话,那编辑部之前扒皮的所谓的儿童无糖棒棒糖,就彻底骗不了人了。
要跟大家重点说明的是,糖含量和反式脂肪含量必须同时满足一个等级标准,才能标注相应等级。如不满足,就取最低值。
比如这两款牛奶,在糖分上都符合A级(都不含乳糖以外的其他糖),但因为黄色牛奶的脂肪属于C级,所以整体就只能标注C级,而绿色的就可以标注A级:
图片由读者@老人家 提供
够严格吧?
2. C、D两个等级必须标注,A、B随缘
如果一款饮料恰好是C和D等级,那在新加坡市场上,是必须要强制标注的。
如果是A和B等级的话,那品牌商可以选择标注,也可以选择不标注——但我估计,应该都会标注的吧,毕竟也算是个荣誉嘛。
3. 除了等级外,还有总糖含量占比的标注
因为四个等级的含糖算法是根据单位体积(每100毫升)的含量来算的,所以,作为分级的补充,标签还有个地方是标注这款产品中的总糖含量占比的。
比如Base在坡村的老读者@老人家 家里的这两款产品,虽然都是C级别的,但是消费者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哪个的糖含量更高:
在等级之外增加这个数值标签的设计是花了心思的,因为这个设计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避免误伤。
如果脱离实际生活,光从分级体系这一个维度上来看,A级的一定比D级的健康,但有时候也会有特例。
举个例子,上文所说的读者家里的两款牛奶,全脂牛奶的评级就是C,因为大家都知道,纯牛奶里天然就含有一定的脂肪嘛——所以,在新加坡的这个评级体系里,大部分纯牛奶应该都是B或C,而如果你家孩子比较瘦,更需要的是全脂牛奶,那这种情况下,C级反而比A级更适合。
第二个好处是,更方便选择。
如果级别相同,那从健康的角度考虑,肯定选择总糖含量更低的嘛。
一句话:非常值得有关部门借鉴和学习。
不过,关于牛奶里的乳糖不计入评级标准这点,我觉得坡村官方还是应该跟大众去解释一下的。我问了几位新加坡的读者,发现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细节。
4. 奶茶年底也会纳入
目前这个分级体系主要针对的是预包装饮料,不涉及诸如奶茶、现磨咖啡、现冲咖啡这种。
不过,前几天,6月30日,坡村卫生部和健康促进委员会在政府公报上,发布了附加条款,从2023年12月30日起,额外将在指定场所销售的新鲜制备的饮料也纳入这个评级体系。
5. 大家熟悉的一些饮料,目前都是什么等级?
相比较前面的内容,这个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为此,我专门麻烦读者@老人家 去家门口的超市拍了一圈,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农夫山泉的茶π,C级:
王老吉,C级:
康师傅酸梅汤,D级:
康师傅冰糖雪梨,D级:
康师傅蜜桃小酪,C级:
康师傅蜂蜜柚子,D级:
全好黄金梨芦荟汁,C级:
纯甄原味酸奶,D级:
养乐多,D级:
再放一些外文的,但可能罗森这种渠道会卖的:
不过,新加坡的政府网站,有专门罗列评级为A和B的饮料,只是绝大部分都不是大家熟悉的,链接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https://www.healthhub.sg/programmes/191/nutrition-hub/nutri-grade-a-and-b-drinks#home
最后,再说一句,这个分级体系,很牛逼。
强烈建议我们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把这个作业抄到手!当然我希望能一步到位,比如,就直接把总热量值给分个级,那就更牛逼了!
最最后,感谢老读者@老人家 不辞辛劳地给编辑部提供照片。非常感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文章:
2.《》(付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