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奇亿娱乐 奇亿注册
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联系我们CONTACT

奇亿娱乐-奇亿注册登录站
邮箱:youweb@admin.com
手机:13899999999
电话:020-8888888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经济开发区

奇亿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奇亿新闻

阿根廷为何会由发达国家变为发展中国家?

发布时间:2023-07-29 20:15 点击量:
有地理老师提到,国家一般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可是只有一个特例,就是阿根廷,它由发达国家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可是这位老师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阿根廷的这种发展历程是由什么造成的?

这个问题很简单没太多阴谋论的成分,原因就是一个——自己作死。

一战时期,国家产值人均收入可算发达中吊车尾的水平,说说近几十年吧。到二战期间阿根廷从左右游走到宣战,除了靠牛肉赚了一笔以外,因为战后欧洲和北美的工业还没有迅速转向和平生产,直接保护了阿根廷工业没有受到外来竞争压力,在1945—1949年间,阿根廷经济年增长接近6%,工业产量上升25%,就业水平提高13%,在战后复苏的各国里十分惬意。但也就到这里了,原来看阿根廷史的时候,不禁让人感慨,近代的阿根廷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作死史诗呐,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条作死长河中,阿根廷的那些各种花样作死大法。


无产豪杰首聚义,罢工奇效立头功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阿根廷都有过辉煌年代,在一战前,阿根廷还是自由主义为主,工业扩张明显,经济不断增长,移民数量庞大,国内就业水平也很高,那时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是全拉美人口最多的城市,国内民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一战爆发后,阿根廷的大量贸易小伙伴卷入欧洲的战场自顾不暇,购买阿根廷产品的行为接近停止,欧洲的工业区开始转向战时生产,停止制造阿根廷国内喜欢的产品,导致阿根廷的消费价格急速上涨,同时中产阶级和工人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还面临国内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压力,在1919年爆发了为期一周的大规模罢工的暴力活动,也就是「悲惨周」,美国大使馆的报告说这次活动1500人死亡,4000人受伤,大多是移民,这直接预示阿根廷的自由主义走到尽头。


工业化遁走石油去,激进党拳打大国企
一战挫折之后,阿根廷开始尝试经济民族主义,1920年代阿根廷经济开始恢复,加大出口力度,外资流入扩大,期间阿根廷的农业和工业均充满活力,经济增长甚至超过许多的工业国家,到20年代末期,物质方面也超过法国,阿根廷还是拉美第一个建立国有石油与外资竞争的国家,国内民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然而市场又是国家完全控制的市场,所有外国公司都要受到阿根廷政府干涉,国企和外企员工的待遇差别极大,阿根廷的激进派看中这点鼓动工人罢工,1924和1927就有两次油田罢工,当期总统继而推行民族主义,想推动一个国内石油全面国有化的方案结果没有成功,国内无法生产做够的石油去供应国内市场,而又无法吧外国石油公司排开,激进党也在抓住这点争斗,于是在这个本是国家进入工业化的优秀时机却被拖延,然后,1929年大萧条就来了。

大萧条时期,阿根廷工业的生产和投资都严重下降,输入资本和进口商品读大幅减少,出口价格暴跌,国内大幅裁员,这下激进党傻逼了,1930年军政派发动政变成功夺权后情况才有好转。


庇隆用计取总统,靠山反难使流亡
二战前后,因为战争爆发,阿根廷往欧洲的农产品出口被切断了,阿根廷政府的态度也一直含混,一度还有亲纳粹迹象,1943年阿根廷总统选举的临近使得局面更加复杂。美国用不让阿根廷的小麦和肉类进入美国市场来施压,面对出口急剧下滑的局面,阿根廷政府又发生了军变,当时的劳工部部长庇隆成功上位,接着调解劳工冲突,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让庇隆得到工人拥护同时弱化的战时的通货膨胀影响。接着庇隆就任副总统,到总统。然后就是上文提到的,阿根廷在1945—1949年间的经济持续增长,国内民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但是庇隆政府也有个问题,就是太依赖工人势力了,于是工人抓住这点,在1946到1948年间的罢工次数创了纪录,阿根廷将铁路国有化之后需要裁员,两年间铁路工人也发动了上百次的罢工,庇隆只得让步,提高工资放弃裁员。因为这样也获得连任的支持率,为了满足和平衡中产和工人阶级,庇隆政府实行赤字开支,管理落后使得各国有行业的开支都在加大,于是会计人员只得把不断增长的赤字转到下一年。

不断增加的成本和旱灾造成的农业出口量锐减,外汇收入大幅下降破坏了平衡,经济开始衰退,几年时间通货膨胀就从4%到40%,庇隆政府只得用冻结工人工资来制造通货紧缩,在随后的罢工中不再做出对工人有礼的调解,到1954年,大学生和教会成为反庇隆政权的核心,全国开始罢课,阿根廷再度陷入动乱,1955年军官哗变,庇隆辞职逃亡乌拉圭。


格瓦拉归国约秘事,正义党不料查水表
新政府上台后,爱德华多成为阿根廷总统,开始就工业化和劳工团体达成和解,但一些普通工人仍然用罢工来寻求在经济衰退的损失的工资,持续的工人骚动又把军方强硬派惹恼了,又是一场哗变,阿兰布鲁将军成为总统,呵呵。不过军方不打算无限期控制政府,后来1958年的选举中,弗兰迪西就任总统。随后三年中,弗兰迪西成功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带回了「进步联盟」计划的经济援助,工人恢复生产,经济恢复增长,国内民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1961年,一个叫做切·格瓦拉的革命者回到阿根廷,这厮可是庇隆的脑残粉,回国后就是和弗兰迪西会面,军方开始警惕。同年的选举中,弗兰迪西允许正义党(庇隆派系)参加选举,果然正义党获得胜利,军方宣布选举作废,又哗变,把弗兰迪西逮捕了。


大学生中二怒鏖兵,他们还是个孩子呀
接下来军方掌权,采取反劳工的政策,压低工资,必要的话采取武力来强迫工人提高生产力,下令货币贬值,为了降低成本对国企裁员,为了保障生存宣布罢工为非法……经济学小白听着都觉得不对路了吧。1965年,工人抗议,学生示威,军队立即展开3天血战,造成60人死亡,1000人被捕。这次动乱又导致军方下台,这次行为让工人和学生坚定了反抗决心,并要求庇隆回国,并且阿根廷兴起了一个新势力——游击队。

前进黯淡让学生们变得激进,受过教育让他们对传统感到骄傲,也未未来的无能感到羞耻,这些学生和上文中提到的反庇隆的教会派开始慢慢成为游击队的中坚力量,他们认为只有庇隆能改变局面,讽刺的是,55年庇隆下台就是当时的他们促成的,他们坚信只有暴力才是扫除社会不公正的信念,继而发动了后来的「长铅笔之夜」等太多暴力活动,1969年发动114次武装行动,1970年434吃,1971年654次。


庇隆遗命托老伴,军方趁机平此路
阿根廷的游击队把国家搅得无法治理,军方政府只得召开一次选举,1973年,代表游击队的正义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民众希望军方再也不能掌权,甚至军官走在街上会被行人吐口水,正义党上台后随即释放了将近400个政治犯,这些大多是恐怖分子的中坚,不久后,正义党迎接庇隆回归,接着庇隆在临时选举中再次胜出,重新当选总统,庇隆的夫人伊莎贝尔当选副总统,国内民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结果第二年庇隆死于心脏衰竭,其夫人伊莎贝尔成为美洲第一个女总统。因为声望远不足以应付国内局面,阿根廷国内的资本出于避险考虑纷纷将财产转移到国外,阿根廷的通货膨胀再次上扬,所有支持庇隆派的工人再受损失,不断出台的提高工资的法令也弥补不了,伊莎贝尔无奈只得求助自己的亲信社会保障部部长,结果这部长是阿根廷恐怖组织AAA的资助者,AAA组织专门残忍杀害游击队员和左翼政客。

知道这个消息后,游击队随即展开恐怖反击,庇隆去世后,仅在在1975年一年就发生723起游击队活动事件,在游击队和AAA组织相互打击中,大量平民无辜丧生。1976年,民众舆论再次支持军方,甚至工人也支持军方上台,都希望从内乱和恶性的通货膨胀中得到喘息,那些在上文被民众吐口水的军官,现在被民众认为是阿根廷唯一的救星。在通货膨胀率达到600%时,军方认为时机到了,迅速结束的伊莎贝尔的政权。


引外资回城保塔,运不济惨被反杀
1976年,军方重新掌权后制定了「国家重组进程」计划,承诺抑制通货膨胀,并且消除游击队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开放市场经济,缩小公共开支,此举鼓舞了国内外的投资者信心,同时阿根廷表示欢迎外资,一切发展得有条不絮,国内民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这个时候,阿拉伯的石油禁运行动成功将国际油价抬高了4倍,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国随即获得巨额利润,结果高昂的石油价格又把阿根廷给坑了。本来阿根廷国有石油公司无法保障国内需求的情况,现在阿根廷只能高价进口石油极大压榨了政府支出,军政府为了完成抑制通货膨胀的承诺,只得向国际寻求贷款来实现低通胀率下的经济增长。


破关兵政府心横大举债,AOE扫荡百姓吞苦果
接着,为了经济短时期繁荣起来,政府开始急功近利。比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长向政府借款10亿美刀来修建高度公路,在公路建设中推平了32个棚户区,使得30万人流离失所,结果公路没修完钱给花完了,还想用2亿美元建造公园,结果才建成一些游乐设施之后,市政府就背上25亿美刀的债务,但是由于军政府宣布所有公开批评政府的行为属于非法,于是新闻媒体无法提醒市民警惕,于是国内民众依然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阿根廷外债急速上升,1979年达到180亿美刀,1982年达到400亿,期间,充足的国际借款让阿根廷保持了4年的虚假繁荣,趁着这个时间段,军政府能实施第二个承诺——打击游击队。

然而军政府对各个地方的军事机构没有太多的约束力,因此打击的结果取决于军队领袖的心情和水平。为了消灭2000个游击队员,军队杀害了19000多阿根廷人,并且监禁,拷打和强奸了成千上万人,到后期军队彻底成为强盗和流氓,发现抓错了就让其成为「失踪人口」,看见中产就一抓捕游击队的名义抄家,看见漂亮妹纸就强奸,期间逃亡的阿根廷人近200万。


军政府跨海击马岛,英格兰笑纳经验值
到1980年,经济又严重收缩,通胀率又急速上升,这个低潮时期加尔铁里接任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决定抓住一个危险的时机来回复阿根廷军队的名誉,于是押宝在马岛战争上。马岛战争说白了就是英国和阿根廷版的钓鱼岛之争,加尔铁里命令海军攻占马岛,因为强风吹袭,岛上的少量英军很快屈服,消息传遍国内后,成千上万的阿根廷人向军政府欢呼,国内民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加尔铁里也打电话给他认为的好朋友里根总统,希望里根能坚持门罗主义,里根和小伙伴听到这个消息直接惊呆了。门罗主义简单来说就是19世纪的一个不成文准则,是指声称任何欧洲国家向美洲国家开战,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开战。加尔铁里希望美国能够帮忙和阿根廷一起狠狠踢英国的屁股。里根挂掉电话,立即给撒切尔夫人提供卫星资料支持英国收回马岛。

一个多月后,英军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抵抗夺回了马岛,爱国的阿根廷民众彻底怒了,他们意识到军方用公民消失来掩盖其腐败和侵犯人权的行为,恐吓知识分子,组织正义党掌权,浪费国际贷款等等等等行为,却无法完成宪法赋予军方保卫国家的使命。


新老货币一刀切,老子信了你的邪
1983年,军政府下台之后再次选举,阿方辛联合激进党,以拒绝宽恕军方罪行,指控军方的行动获得了大量选票当选总统。这时期,阿根廷的通货膨胀无法抑制,外债也无法偿还,阿方辛尝试正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赞成的财政补救方法:精简官僚机构,对国有企业私有化,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预算赤字依然相当于阿根廷GDP的15%,经济部长辞职,阿方辛政府开始实行「南部计划」。

「南部计划」大体来说就是废除之前没有价值的阿根廷货币,创造一个新的货币单位,冻结所有公务人员工资和消费品价格,开发南部地区资源,加强税收征管程序等一系列举措。政府赤字短期内下降,通胀率从360%减到24%,到1986年,GDP上升了10%,国内民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然而这是一种畸形的自欺欺人的政策,并不能长久维持,到1988年,国有公司每天损失上百万美刀,私营工业也减少,政府赤字重新增加,由于担心引起民众政治上的反对,政客也不严格执行税法,在1989年3000万阿根廷人只有3万人交纳任一种所得税,工人工资再次遭遇高通胀后继续罢工,阿方辛政府承认了失败。


卡瓦略汇率决胜,热钱走金融崩盘
1989年通货膨胀率突破1000%,工人每天罢工,暴徒洗劫全国各地的杂货店,当年的选举,梅内姆当选总统让阿根廷得以冷静下来,梅内姆改革异常快速,同样的精简官僚机构,对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梅出售国有企业的收益来减少外债,降低关税,取消阻碍国外投资的法案,最核心的还是通胀问题。经济部长卡瓦略来了个兑换计划,废除阿方辛政府发行的货币,发行了和美元等价的新货币,效果显著,3年内通胀率从3000%下降到不到20%,私有化的企业甩掉过剩的工人,雇主也不担心政府偏向劳工,官方失业率上升到创历史的20%,贫困率上升到40%,但是在职工人的工资避免通胀率的威胁。。1991年,阿根廷和巴西,巴拉圭,乌拉圭组成「南方共同市场」,之后「南方共同市场」国家间的贸易增长了5倍,国内民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之后的事情嘛,经济部长卡瓦略脑洞大开来个一比一兑换美元政策,同时把外汇管制完全放开。赶上全球经济复苏的80年代,1991年政策发布后的几年阿根廷那叫一个爽,国内土豪恨不得把迈阿密买下来,直接向89年前同样爽翻的日本看齐了。97年全球金融危机,99年巴西金融危机,卡瓦略彻底玩脱,外资撤出,出口崩溃,欠IMF一屁股债,全民挤兑,画面太美不细说。



总的来说,阿根廷走走停停的经济模式,还是由于国内政治风向太过摇摆,每次只能增长两三年,下一年就会出现紧缩。而且经济下滑和政权更迭都同步发生,你很难衡量是由于经济下滑造成了政府的垮台还是政府倒台导致经济的失败。

最后,让我们一起听着「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同时来欣赏一下好似心电图般的阿根廷GDP走势图吧。



———————————————————分割线——————————————————

最后再抖个私活,阿根廷总统兼领袖庇隆公开谈论了共产主义的危险。他说道:

「GCD是反政府运动的假想受益人,他们采用了更有技巧、更被人熟知的步骤,在工人中进行渗透。他们假装支持政府的一些行动,但另一方面又试图破坏社会工作。他们宣称已经和民主联盟断绝关系,但却像后者一样,反对政府的社会正义和国家的经济独立。他们是战后我们应该面对的真正敌人。」

就这,怎么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呀哼!

我认为,这是一个地理问题

首先看一下阿根廷的相对衰落数据:

阿根廷在1965年时,人均GDP是法国、英国的60%-70%,美国的40%

List of countries by past and projected GDP (nominal) per capita

2015年时,人均GDP是法国、英国的30%,美国的25%

50年时间,从二流发达经济体回落到和世界平均水平差不多的程度,固然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多种因素,但我认为地理因素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几个事实:

1、阿根廷离世界三大经济中心的航运距离均在1万公里以上,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迈阿密航运距离1.1万公里,到上海2万公里,到伦敦1.2万公里

2、阿根廷4000万人口,南美人口4亿

3、阿根廷缺少煤铁,石油有一些,但也不够多,年产石油三四千万吨,约为中国的1/6

基于以上事实:

1、阿根廷难以像澳洲那样出卖矿产资源致富:澳大利亚2014年矿产品出口1400亿刀,是阿根廷全部出口额的2倍,且澳大利亚人口只有阿根廷的6成

2、由于离主要经济体太远(几乎是离三大经济体最远的国家),且阿根廷以及南美本身人口不多,阿根廷难以成为全球化工业产业链的一环,包括整个南美都是如此,比如巴西就需要用高进口关税来保护自己的工业品。

3、同样由于离主要经济体太远,且自身人口不多,阿根廷也难以在全球的服务业分工上有所作为,自身难以产生全球服务业巨头,也难以承接服务业转移

4、全球化工业体系的逐渐建立,让阿根廷自身的工业体系崩塌,沦为工业品净进口国。 而由于矿产资源并不丰富,阿根廷也难以靠出口矿产致富。这就导致阿根廷越来越沦为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低。

5、阿根廷在全球的位置有点类似于黑龙江之于中国。离三大经济区远。产油,但不够靠油发财。煤铁不多。粮食产业发达。随着全球化或计划经济的解体,自身的工业被冲垮,逐渐沦为农产品为主。

同样是新大陆,北美就要幸运得多

19世纪中叶以前,美国像西欧也是主要出口农产品。

但美国自带了巨量的煤铁油,在吸收了西欧的工业化成果后,很快就建立起了非常有比较优势的重化工业体系,在19世纪下半业,20世纪初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国。

百年时间里煤炭产量全球第一,钢铁产量全球第一,石油产量至今也是全球第一。

北美在温带地区的横向宽度巨大,这使得北美的温带地区能容纳比南美温带地区多一个数量级的人口。

北美的煤铁油巨量,使得北美能成为全球最NB的工业中心之一,而南美的温带地区则缺少矿产资源。

温带地区维度方向宽+煤铁油巨量 vs 温带地区纬度方向窄+缺少矿产资源。 造就了南北美现状的巨大差异。

1、北美在温带地区的人口比南美在温带地区的人口多5倍以上

2、北美有巨量煤铁油,19世纪下半页开始就成为了全球最NB的工业中心之一,也成为了全球经济重要的一级

3、阿根廷缺少煤铁,也缺乏人口,因此难以像北美那样成为工业中心,也无法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一级

4、中国、东亚有巨量人口,有巨量煤铁,油差一点,是全球经济重心之一,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工厂,也是世界最大的市场

5、过去二三十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东亚的制造业,对阿根廷、澳大利亚,包括东欧、南欧的制造业,就是摧枯拉朽的摧毁

如果北美大陆很不幸的像阿根廷那样缺少煤铁,油也不多的话。

那一个可能的演化过程就是:

1、北美在19世纪下半业到20世纪上半业,像阿根廷一样,人均出口农产品很多,人们很富裕

2、北美19世纪下半业到现在,工业能力较弱,自己能生产一些工业品,但仍然需要大量进口欧洲的工业品

3、因为缺乏工业,北美的人口增速会远低于现状,美国+加拿大的人口总量到现在可能也就1.5亿——参考阿根廷的人口密度

4、因为缺少工业,人口也不多,北美难以积累巨量的财富,也难以成为学术、科学、服务业的中心,因此也难以孕育高端人才

5、北美在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欧洲得到统一,北美成为统一欧洲的附庸

6、由于北美人口不多,靠农业也能过上世界平均水平的生活(类似如今的阿根廷),因此20世纪下半业的工业全球化产业链也难以移动到北美(高端没人才,低端不愿意做),北美残余的一些工业被东亚工业击垮

至于南北美的区别,一个更好的比较对象是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北部和南部:

1860年时:美国南北面积类似,北部2000多万人,南部900多万人(其中400万是黑奴),北部大量工业,南部工业很少——因为南部缺煤铁,下面是美国矿产地图:


1860年,南方的制造业和矿业不到北方的1/10,到1880年,只有北方的1/20

而且美国南方的煤铁业业也主要分布在南北交界的有煤铁矿的地方,如里士满。(见前面的美国矿产地图)


如果美国北方的资源禀赋和南方一样,制造业、矿业和南方规模一样,那1860年,美国的制造业和矿业就要减少80%,1880年减少90%

如果美国北部也缺煤铁,那很可能美国北部也是种植园为主,人口也要腰斩。

如果美国的东西宽度缩小4倍,如阿根廷那样,那美国的人口就更少。

19世纪,缺少工业,人口腰斩的美国,在20世纪会是啥发展路径?——可能并不比巴西阿根廷好多少

如果按照美国南部的发展模式,一直搞种植园而不是工业化,那可能就难以吸引大量的欧洲移民,

如果北方缺少煤铁,也是种植园,那1860年的美国就是1800万人口,其中800万黑人。

如果美国的面积和阿根廷类似,只有东部一溜,缺少中部和西部。 那发展到20世纪初期,美国可能就是4000万人,黑人白人基本一半一半。

缺少大工业,没有大工业带来的财富积累,也难以吸引欧洲的高端人才,而且黑人比例接近一半,总人口腰斩。

这样一个美国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会是啥样的演化?

其实都不用进入二十世纪,在19世纪中叶,缺少工业,人口腰斩的美国,可能美墨战争都打不赢。北美大陆上可能就会是:基本都是白人的英国、白人黑人一半一半的美国、混血墨西哥,长期三足鼎立

进入到二十世纪后,美国在世界大战中就不可能有啥作为,欧洲就很可能走向统一

这样一个美国也难以吸引欧洲的高端人才,难以成为科学文化中心。

到时候美国可能就是一个大号的南非,黑人的比例越来越大,逐渐把白人赶回欧洲


对比澳洲和阿根廷:

澳洲和阿根廷,在二战前,在他们都是农业出口为主的年代,阿根廷的人均GDP是澳大利亚的6-7成,阿根廷人口是澳大利亚的两倍。

二战后澳大利亚的矿产业发展迅速,70年代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铁矿生产国,也是全球重要的煤炭生产国。

75年的时候,阿根廷的人均GDP只有澳大利亚的1/3了

90年代末,大宗商品惨淡的时候,阿根廷的人均GDP达到澳大利亚的1/2

21世纪中国对煤铁的需求激增,澳大利亚的煤铁产量和出口剧增。到2014年,澳大利亚人均GDP已经是阿根廷的4倍(前两年煤铁最红火的时候达到5倍多,澳洲人均GDP六万多刀)


南美国家和东北:

南美国家一直面临着自由化和进口替代两条路的选择。如前面所说,自由化南美必惨。闭关锁国进口替代也走不长。

这就类似东北的处境,一旦搞自由化市场经济,东北必然就是产业,资金人口的流失

出于地球文明末端的南美,人口少,地理上互相直之间交流不便,难以建立起自己独立自主的工业和服务业体系,也难以承接全球的工业,服务业产业链。

必然的结果就是人才资本产业的流失,以及对此不满的人群一次又一次徒劳的政变,抵抗,失败。

如果东北是独立的国家,估计也会在两条路之间摇摆,一派要求自由开放,然后导致资本人才流失,被京沪深吸血,导致财政崩溃。然后反对派上台,禁止资本自由兑换,树立高贸易壁垒,提高社会福利。最后发现还是没卵用。然后自由派又上台,如此循环。

阿根廷从来不是发达国家,只不过以前是高收入国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相对概念,而这是二战后的产物。先看发展中国家是怎么来的,二战后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大批前殖民地获得主权独立成为新兴国家,世界上在二战后多了100多个国家,殖民时代的政治秩序瓦解了,需要新的概念来定义世界上的国家,于是才有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在阿根廷收入最高的黄金三十年(1880到一战前夕),这些概念并不存在,甚至不被国际广泛认可。所以阿根廷只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

什么是发达国家?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各有不同的标准评定,但是起码有四个硬指标,是所有发达国家必须有的:高收入、高福利、先进工业、先进科技,有丰富资源的话,只靠卖资源可以做到前两条,但后面两条需要普及高等教育才能做到,阿根廷这点做的很差。黄金三十年虽然让阿根廷人的识字率猛增,但普及的只是小学教育,不少人没有继续上中学,更别说大学,阿根廷本身对工业化也缺乏重视,极度缺乏理工科人才推进工业化,缺乏强大的工商业实体经济,因此阿根廷长期无法生产对自己的国家经济至关重要的农用机械,而是依靠进口。一战爆发后,英法等欧洲大国转入战时经济,民用机械转为生产军工,阿根廷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力下降,出口也降低,收入降低,黄金时代就结束了。

高收入高福利国家,不能算是发达国家,就像没人会觉得文莱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是发达国家,但同样出口资源赚大钱的荷兰与北欧各国却是发达国家,因为后者有坚实的工商业基础以及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即使资源卖完了也有实力进行经济转型。德国鲁尔区的煤矿早就开采完了,但德国依然是发达国家。澳新和阿根廷都是很依赖农产品出口的国家,但澳新有先进的工商业实体经济,以及普及高等教育后的大量现代化人才,所以澳新是发达国家,阿根廷不是。

发达国家从来不是只看收入,哪怕的后起之秀里的亚洲楷模日本,也是到1970年代才成为发达国家,二战前的日本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发达国家。日本尚且如此,阿根廷更不能算发达国家了。

  1910年,是阿根廷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

  为了纪念1810年的五月革命,阿根廷政府颁布法令,举行百年庆典。欧洲和美洲各国代表云集布宜诺斯艾利斯,多国赠送纪念碑作为国礼。前宗主国西班牙的公主伊莎贝拉.德.波旁(Isabel de Borbón)先后同阿根廷总统和一头母牛合了影。

  除政要之外,来到现场的还有现代舞的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电报的发明者马可尼、现代主义大诗人鲁文.达里奥、作为记者而非法国总理的乔治.克里蒙梭......

布宜诺斯艾利斯,五月广场,1910年
1910年阿根廷百年庆典期间,西班牙公主和母牛合影

  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南半球第一强国应有的体面。

  然而鲜有人注意的是,就在庆典举办前的二十天前,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有7万名工人在广场上罢工,政府逮捕了一批报社记者和工运领袖才得以暂时平息。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事实——

  阿根廷有美洲最激进的劳工,有美洲最激进的学生,还有美洲最激进的军人。

  阿根廷的现代化就是一场赛跑,一边是急速扩大的政治参与,另一边是疲于奔命的制度建设。

  当制度建设跑在政治参与扩大化之前的时候,各个团体的争端可以通过有效的程序协商解决;然而当政治参与扩大化跑在制度建设之前的时候,政治争端就会变成各团体之间赤裸裸的碰撞。

  这是适用于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普遍规律,也是阿根廷政治最大的顽疾。

  在1816年正式宣布独立之后,阿根廷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混战,在1880年代才得以最终平息。军人是独立后阿根廷第一个活跃的政治团体,他们的代表胡里奥.罗加将军(Alejo Julio Argentino Roca Paz)在1880年就任总统,完成了两件大事,为阿根廷带来了和平。

  一是实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联邦化,将首都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剥离开来。在镇压了反对者之后,困扰阿根廷半个多世纪的央地内战终告平息。

  二是发动了针对南方印第安人的“沙漠远征”,彻底解决了四个多世纪以来无休无止的边境冲突,并且得到了大量的新土地,为大批移民的涌入创造了条件。

胡里奥.罗加,19世纪下半叶阿根廷最重要的军人政治家

  在胡里奥.罗加的第一个执政时期(1880-1886年),土地寡头政治得以牢固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产主的政党,民族自治党(Partido Autonomista Nacional)开始长期执政,全国拥有投票权的公民不超过2%。胡里奥.罗加的信条是集权和稳定,这位将军亲历内战时代,深知秩序对阿根廷来说有多么可贵。

  稳定带来了出口农业的繁荣,也带来了移民。换句话说,在军人之后,工人开始踏上阿根廷的政治舞台。

  巧的是,这些移民不是一般人,他们当中的一半多是意大利工人,其中大多数又是北意大利工人,而北意大利工人是全欧洲最激进的工人群体,是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爱好者。1900年时,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Umberto I,1878-1900年执政)就死在他们手里。

  1882年,在博卡区意大利移民的一次大罢工中,工人们打出了一面热那亚国旗,宣布独立。直到罗加总统抵达现场,亲手把那面国旗扯下来,才算作罢。

  在1880-1914年间,进入阿根廷的移民超过年均10万人,1906年后几乎每年都在30万以上。要求权利的呼声在工人群体中悄然酝酿,多次工运又加强了这种意识。最主要的反对党激进公民联盟(Unión Cívica Radical,创立于1891年)利用这种意识不断扩大自己的支持基础,对土地寡头掌管的执政党民族自治党产生冲击。

  1903年,胡里奥.罗加完成第二个总统任期卸任前夕,发表讲话说,“......不要对我们国家的稳定性抱有幻想......暴力的种子在一个或半个世纪内不可能根除。”

  在激进公民联盟的挑战下,执政当局在1912年颁布《萨恩斯-培尼亚法》,赋予成年男性公民无记名投票的权利和义务,试图通过扩大选举来保住自己的地位。然而这部法律却最终把这个寡头政党送上了绝路,1916年,激进公民联盟赢得总统选举,终结了民族自治党四十年的连续执政。

  工人的时代到来了,军人并没有退场,学生才刚刚登场。

伊波利托.伊里戈延,阿根廷激进党的领导者,1916年首次当选总统,1928年二度当选,1930年被军人推翻,在工人当中拥有巨大威望

  1918年,科尔多瓦大学爆发学生运动,成为拉丁美洲大学改革运动(Reforma Universitaria de 1918)的起点。新当选总统,激进党人伊波利托.伊里戈延(Hipólito Yrigoyen)亲自与学生交涉,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次关于教育和教学管理的改革很快从阿根廷向邻国扩散,大学自治自此成为拉美国家的普遍原则。

1918年科尔多瓦学生运动期间,抗议者爬到古建筑顶端

  1910年代的阿根廷极力试图建成一个有效的政治制度,包容这些新生和旧有的政治力量,把它们的激进主张融合进一个有效的协商框架。为此,它和邻国乌拉圭一同开展了20世纪初拉丁美洲最大胆的民主实验。

  然而脆弱的经济基础让这场实验的难度,从过独木桥变成了走钢丝。

  二十世纪初的阿根廷曾有“第六自治领”(the Sixth Dominion)的绰号,以调侃英国在该国的巨大经济影响。事实上,在1914年前,英国在阿根廷的投资比在英属印度还要多一点。

  阿根廷的经济繁荣依靠农业出口铸就,依靠大西洋航运的快速发展、冷冻技术的完善、移民潮的涌入以及工业化进程中欧洲对食品的迫切需求,阿根廷在1914年前取得了连续35年经济增长率不低于5%的奇迹,该国居民的平均收入一度高于德国。

  然而在1914年的世界大战爆发时,出口贸易的脆弱性终于暴露了出来。1929年的大萧条更让阿根廷这个依赖世界贸易的国家遭遇重创。1930年,军人对激进党文官政府失去了耐心,决定亲手接管国家,阿根廷的民主实验宣告失败。

  1933年,被废黜的总统伊里戈延去世,作为激进党工人运动的领袖和象征,布宜诺斯艾利斯有超过五十万市民为他送葬。

  1935年,探戈之王卡洛斯.加德尔(Carlos Gardel)因空难去世,再度引发市民的大规模哀悼,这位拉丁美洲音乐大师的故去似乎说明,阿根廷的美好时代也已经退场。

  到目前为止,阿根廷历史上一共只有四个人的葬礼有超过五十万人的送葬队伍,除了伊里戈廷和加德尔,其余两位是一对夫妇——胡安.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和伊娃.庇隆(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

1936年国旗日,共和国广场,经历大萧条打击的阿根廷仍有壮观的一面
庇隆夫妇的官方画像

  胡安.庇隆是四十年代阿根廷崛起的一颗政治明星,他出身行伍,作为军政府的劳工部长接管了20世纪初激进党人的工运事业,同出身底层的夫人伊娃.庇隆共同争取到了工人阶层的广泛支持。他开创了庇隆主义(Peronismo)和正义党(El Partido Justicialista),也被视为拉丁美洲民粹主义的代表人物。

  从1930年代开始,阿根廷民族主义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反英情绪是该国民族主义的两条主线。民族主义者认为,英国的经济控制导致的阿根廷工业未能崛起,是本国苦难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阿根廷不愿意为英国的利益放弃德国市场,而通过中立国瑞典继续向德国出口大量农产品。这一行为在战后被英美视为亲纳粹,为此,马歇尔计划规定,援欧资金一美元也不得落入阿根廷人手中,即使要以更高昂的代价购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商品。

  依靠工人们对社会正义和民族主义的饱满热情,如日中天的庇隆开展了一系列迎合民意,却缺乏长远考虑的经济举措。其中的高潮是铁路国有化——庇隆政府在1948年用价值25亿比索的牛肉和黄金储备收购了英国在阿根廷拥有的所有铁路。民众对此热情澎湃,但他们并不了解这些铁路由于长期的特权和保护早已破旧不堪,难以应付公路的竞争。

  作为短视经济政策的后果,腐败、通货膨胀开始引发民众不满,1952年伊娃.庇隆的去世进一步降低了当局的魅力。1955年,军方又一次决定通过非制度化的手段参与政治,进行“纠偏”,开启了阿根廷直到1983年的若干次庇隆主义者-军政府循环。

  在整个世纪中叶,阿根廷的政坛一直是工人和军人碰撞的战场,学生和教会也通过各自的方式直接参与政治,从来没有足够有效的制度可以把这些势力统合协调起来,也没有一个连贯的政权可以持续推进工业化。在这一时期,阿根廷经济在波动中不断挣扎,从未取得过其它拉美大国如巴西、墨西哥或智利(至少一度出现过的)亮眼的经济表现。

  1974年,由于当时的军政府无力应付国内激进学生和工人的武装袭击活动,流亡多年的胡安.庇隆得以再任总统。但九个月后他就去世了,这一届庇隆主义政府也在1976年倒台。之后的新一届军政府对内开展国家恐怖主义对付左派,最终又因为对外的马岛战争(1983年)垮台。

  自此,二十世纪六次军事政变的残酷循环终于画上了句号,至少表面上如此。

  二十世纪末的阿根廷终于得到了政治稳定,得以开展新自由主义改革。但是,形式上的民选政府并没有摆脱制度脆弱,其表现一是在于左右翼的反复摇摆,二是在于难以清算军政府的旧账。在八十到九十年代,低级军官曾多次哗变抗议受审,而政府总是不得不妥协。

1987年复活节占领军事学校的“涂面人”,向政府施压逃避清算

  工人和学生运动已经成为阿根廷政治的常态,军事政变虽然不再发生,但是阴影却并未消失——右翼和庇隆主义者在选举中的轮流执政,被许多人解读为二十世纪循环的一种复刻。

  在2010年,在正义党总统克里斯蒂娜.德.基什内尔(Cristina Elisabet Fernández Wilhem de Kirchner,2008-2015年执政)的主持下,阿根廷举办了五月革命二百年庆典。

出席二百年庆典的领导人们,基本都是南美国家的元首,无法与一百年前的盛况相比

  回头观望过去的一百年,阿根廷事实上演绎了政治现代化的一个矛盾:

  多元的、高素质的、扩大化的政治参与,如果超出了制度容纳的能力,各个势力的直接碰撞就可能导致政治混乱。

  1910年的时候,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繁荣,阿根廷曾是拉丁美洲文盲率最低、人均收入最高、城市化最领先、社会群体最多元的国家。然而这一系列“优点”摆在它迟滞和脆弱的政治制度面前,就是不能再大的隐患。

  倘若“假以时日”,或许制度改革能有机会追赶上扩大的政治参与和觉醒的政治意识。但阿根廷经济的结构性弱点又让它无法轻松应对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挑战,最终政治混乱又反过来加剧了经济局势的恶化。

  历史不允许假设,但乌拉圭是阿根廷一个不错的参照(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堪称具有“镜像性”)。如果阿根廷能够在制度上更稳定一些,或者受到的外部经济冲击小一些,即使它无法实现工业腾飞,成为一个大号的乌拉圭也未尝不可能。单看二十世纪初的历史,乌拉圭红党和阿根廷民族自治党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完成了从土地寡头政党向大众工人政党的转型,而后者却被扩大化的政治参与湮灭了。

  有个老笑话说,阿根廷人的自杀方式,永远都是爬到自我的顶端,然后一跃而下。

  我想,这是因为爬的时候没有搭好梯子,也没带降落伞。


为什么巴西至今没有崛起?墨西哥是怎么变成现在这副样子的?哥伦比亚是个怎样的国家?首都波哥大是个怎样的城市?哥伦比亚人有什么比较普遍的特点?秘鲁是个怎样的国家?

阿根廷就是能反映拉美地区困境的最佳代表——离美国太近,离天堂太远。

关于阿根廷的认知,有很多“老生常谈”的误区,最典型的就是这两个:

第一,阿根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第二,阿根廷衰落的根源,在于左翼政府滥发福利,导致拖垮了经济。

第一个好解释,关于阿根廷是否为发达国家,要看发达国家怎么定义了。阿根廷确实曾经凭借着原料产地、农产品出口,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机遇,从收入水平上来看确实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准”;但是阿根廷从未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没有高精尖制造业,本国经济高度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

你非说这时候的阿根廷是“发达国家”也不是不行,但是它顶多就是个农业版本的中东石油国,收入高但经济畸形,也没见多少人说中东那些土财主属于发达国家。



第二个就是本文要展开论述的观点:阿根廷经济崩溃的根源,表面在于没有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根源在于英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廉价工业品倾销、货币外汇政策的制裁,一次又一次地扼杀了阿根廷独立自主发展国民工业的机会。最终通过扶持右翼势力,制造国内动乱,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让阿根廷独立自主的发展彻底化为了泡影,只能沦为被美国一茬又一茬收割的韭菜田。

至于什么“左翼政府发福利”导致经济崩溃,则是新自由主义控制的专家学者媒体们的经典“PUA”言论:你们又不肯做美帝的人肉电池,又不肯去死,我们也很为难啊。

穷人的命也是命,给穷人发福利基本不可能发到经济崩溃的地步,反而在健康的经济体中还可以刺激一波消费、抵御生产过剩。阿根廷经济崩溃的根源,在于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经济模式,而根源就是那一句话:“离美国太近,离天堂太远”。

我给大家简单捋一下阿根廷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第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积累起了相当多的财富,达到了发达国家收入水准,这时候要准备进行工业化,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了。



第二,以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愿丧失阿根廷这个鲜美可口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千方百计阻挠阿根廷经济独立与发展,利用其优势地位与阿根廷签订了众多经济不平等条约如《伊迪-米兰达协定》等,阿根廷逐渐丧失了最重要的货币与汇率主权。

第三,丧失了外汇主权的阿根廷,就是被美国一茬一茬收割的肉鸡,左翼政府没能成功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只能靠发福利来挽回民意,所以发福利是一个果而不是因。真要说有“锅”,那没干过美帝就是最大的“锅”。

第四,左翼政府被美国阴谋推翻后,军政府又更菜,最终阿根廷在新自由主义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把优质国企和国有资源,廉价卖给国际资本;进一步丧失货币和外汇主权,被美国恣意收割;彻底放弃工业道路,甘心成为美帝全球化经济体系中最低级的生产环节。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通过战时贸易积累了相当一大笔财富,这本应是国民经济腾飞的根基,然而美国不想阿根廷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于是公然干涉阿根廷内政。1946年美国政府在阿根廷总统选举前发表了备忘录:《美洲各共和国关于阿根廷局势的协商意见》(也称《蓝皮书》),公然干涉阿根廷总统选举。然而美国的干涉失败了,阿根廷左翼民族主义者胡安·庇隆成功当选总统。

庇隆又译为贝隆,这个还有些麻烦,因为学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庇隆主义”,指既不走社会主义、又不走资本主义,选择两家之长走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发展路线。然而比庇隆这个名字名气更大的是贝隆夫人,著名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就是出自贝隆夫人的故事,所以这两个译名就矛盾了,大家知道这是一回事就好。

美帝干预阿根廷选举虽然失败了,然而贼心不死,依然想尽一切办法干涉阿根廷内政:第一,扶持国内右翼反对派,即亲美买办势力;第二,向阿根廷低价倾销工业产品,打击方兴未艾的工业;第三,从意识形态上指责阿根廷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而亲美买办势力的路线是“合理的工业化”——这是美国专门处理拉美事务的副国务卿布莱敦(Spruille Braden)提出来的。而杜鲁门总统则更是图穷匕见,直接在对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明说:“美国对美洲国家的政策必须以防范共产主义为出发点。”



第四,这是关键的杀招,利用阿根廷对美国经济的依赖,被按着头签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阿根廷逐渐丧失货币与汇率的主权。具有代表性的是《伊迪-米兰达协定》以及“沃尔克冲击”,直接让阿根廷陷入外债危机,经济停滞,直至国家破产。

简单说一下这两个事件,大家就能明白拉美新兴国家发展有多少阻碍了。伊迪-米兰达协定》是在美国干涉下,按着头让阿根廷与英国签署的经济不平等条约。条约比较复杂,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双向兑换协定,比如阿根廷向英国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英国通过为阿根廷建设铁路来偿还购买农产品的欠款。

然而条约中汇率的主动权是在英国一方,英国为了限制阿根廷发展,先是试图操纵比索贬值(这样自己还的钱就少了),而后直接耍流氓宣布暂停英镑兑换——这时候英国还去欠着阿根廷15亿英镑没有偿还呢,瞬间就导致阿根廷财政困难。

最终在英美共同掐脖子之下,阿根廷不得不接受了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计划:西方国家进口阿根廷的农产品来缓解财政危机,然而要接受低关税在本国倾销西方工业品的代价。最关键的是,英国佬欠的那些钱不是用造铁路抵债了,而是用廉价工业品抵债,这样从建设变成了消费,阿根廷脆弱的工业基础更受打击。



“沃尔克冲击”是什么呢?美国主导下阿根廷政府借了大量的美国贷款,这就跟当年大清末年列强争相给大清放贷一样,还没还得整得头破血流抢夺这个放贷的资格——因为利息大大滴。结果阿根廷借了大量的美贷,并签订了很耻辱的不平等条约——浮动利率,利率跟着美国水平走。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提升利率,短时间内增长了接近15%,阿根廷的还贷利率也要跟着一起上升,短时间内现金流压力陡增,直至破产的边缘。

与阿根廷一起被美国提升利率收割的国家,还包括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等一系列受害者,这就是著名的“沃尔克冲击”。美联储加息,又能完成美元回流的周期律,又能从发展中国家收割一大波利息,又能继续打压新兴国家经济,让他们继续做美国的人肉电池,简直是三赢的局面——美国赢三次。

在详细分析阿根廷经济发展这四个阶段之前,先放几张神图镇楼,这些就是阿根廷的左翼道统。一张是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照片。



一张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切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



一张是阿根廷本地左翼组织在G20峰会期间,打起了毛主义的旗帜,来反对帝国主义对全球的掠夺。



一张是马拉多纳和他的偶像卡斯特罗。



庇隆政府执政之初,模仿苏联的五年计划发展经济,也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945年至1949年,阿根廷年均经济增长率6%,工业产量上升了25%,就业水平提高了13%,国民收入水平增长了22%。

不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定的问题,经济增长了6%,国民收入增长了22%,确实发的福利有点多,因为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需要从别的领域补贴来的,阿根廷就是用发达的农业出口,来支持工业积累和国民福利的。然而阿根廷是从一个殖民国家演变而来的,掌控农业的都是旧勋贵,这些人自然不愿意出让自己的利益,于是旧勋贵掌控的军队和美国人扶持的买办势力一拍即合,成为了彼时阿根廷的最主要反对派。

庇隆主义提出了三条基本准则:“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每一条都为美国所不喜。所以庇隆政府就算明确宣称自己“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会倒向苏联”,但是美国依然不会放过他。基辛格曾经说得很直白:美国对智利军政府、阿根廷军政府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在拉美地区反对共产主义和左派政治运动的的需要,为了防止他们的“颠覆”和“渗透”,因为防共反共在美国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超然的“正义”,所以他们从不需要遮遮掩掩,反而是在美国国内获取支持的政治资本。

所以国内的小布尔乔亚们总是嚷嚷着“不要意识形态为先”,然而我们看到了最喜欢搞“意识形态为先”的就是美帝国主义。别说走社会主义道路了,只要不做美帝的人肉电池人家就不满意,尤其是拉美这个地方,被美帝视作不可侵犯的后花园,不允许有独立意志的国家出现——不做狗,就是死。



为了限制阿根廷的发展,美国一边扶持旧勋贵、买办势力和军政府,一方面低价倾销工业产品,定点打击阿根廷初生的脆弱工业。为了反制美国对阿根廷的廉价工业品倾销,庇隆政府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脆弱的本土工业,然而二战后自由贸易成为世界的主流,阿根廷提高关税的手段被立刻扣上了“倒行逆施”的帽子,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对阿根廷进行关税反制,结果引以为支柱的农产品反而丧失了竞争力。

而美国在一旁乐开了花,因为阿根廷最主要农产品牛肉、谷物的最佳替代国,就是美国自己,你加税那你农产品就卖不出去,你不加税自己独立工业体系就建立不起来。这就是实力的天然差距,美国不管怎么操作都是win两次,小国家稍有不慎就是满盘皆输。

庇隆政府没有办法把阿根廷带出经济泥潭,随后阿根廷进入了军政府时期,然后军政府也没能力发展经济,更加依附于美国,于是人民又把庇隆请了回来,然后军政府又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就这样左右横跳、反反复复阿根廷耽误了二十年左右的宝贵发展时光。

然后美国人还要创作庇隆夫人的歌剧,把先行者变成“无害的神像”,再通过文化产品全世界割一圈韭菜,杀人诛心莫过于此。



1974年庇隆去世,随后他的继任者被军政府推翻。军政府的阶级基础属于旧勋贵,跟西方多多少少还有点利益冲突,比如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的农产品竞争。军政府的基本盘属于保守的民族主义者,面对非常糟糕的经济形势,为了重塑合法性、加强民族凝聚力,发动了马岛战争。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合法性和凝聚力彻底没了,最终军政府倒台,彻底倒向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政府上台。

左翼和法西斯拼个你死我活,最后自由派笑嘻嘻地在一旁摘桃子,这种戏码实在是屡见不鲜了。

马岛战争后,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政府——梅内姆政府上台,进行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第一,大规模的国企私有化、资本市场自由化、贸易自由化、财政紧缩化、公共开支收缩化。

第二,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进一步丧失了货币和汇率主权,国内货币财政政策高度服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的命令。

第三,建立了所谓的“货币局”——这一听命于美国的买办机构,类似于大清朝的总理衙门+海关总署,让阿根廷彻底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阿根廷比索从此完全依附于美元,彻底丧失了汇率自由,成为了美元的附属货币。

第四,一系列配套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中央银行不得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实施自由兑换;进一步降低关税,彻底丧失了对本国脆弱工业的保护作用;降低税收,尤其是降低针对富人阶层外国资本的税收。

第五,大量任用芝加哥大学出身的经济学毕业生担任主要部门领导岗位,从大脑到身体统一意识形态,全面推行新自由主义。



在梅内姆政府上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阿根廷就卖掉了电视台、石油化工、铁路、电话、商业航空、冶金、发电和配电、自来水、天然气、地铁、邮政、保险和所有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国有资产被一扫而空。而廉价收购这些国有资产,就是以IMF、世界银行、华尔街资本为代表的国际资本。

这其中最严重的是金融主权的丧失,短短一年的时间,阿根廷银行外资占有率就达到了惊人的67%——国有资产基本退出了银行业,被三分之二的国外资本和三分之一的本国买办所瓜分。那么金融主权丧失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呢,我们来看一看华尔街跨国资本和IMF收割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操作流程——

第一,宣布阿根廷的资产非常劣质,经济非常不堪,IMF和世界银行是来“扶贫”“做慈善”的,所以用极其低廉的价格收割了很多优质的国有资产,并给了阿根廷大量名义上的“低息贷款”。然而贷款的前提条件,就是禁止阿根廷政府和中央银行为国有企业提供贷款或其他资金支持,理由是“不能在劣质领域浪费钱”,这就基本上搞死了国有企业,让他们只能贱卖给国际资本。

我在《很多人对于90年代的评价,都加了一层失真的“美化滤镜”》这篇文章中讲解过,我们90年代贱卖国企的套路如出一辙:当年西西河有位上古大神忙总,据传他是某省负责国企工作的相关干部,某省贱卖国有资源,请来了国际知名投行估值,忙总一个人一盒粉笔一张黑板,中门对狙国际投行几十人精英团队,算了几天几夜,算出来被卖国企的估值缩水上百倍,挽救了大量国有资产。但也为此,惹到了那位坚定卖国企的大领导不满,大好仕途没有了。



第二,通过提升利率,强迫发展中国家多付巨额的利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文中的“沃尔克冲击”,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三,当进一步搞垮阿根廷经济后,国际资本的韭菜收割得差不多了,于是准备外逃。这是美国布什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阿根廷陷入了“债务危机”,国际各大评级机构降低阿根廷的主权信用评级,打响了资本外逃的发令枪,因为阿根廷银行业基本都被国际资本所控制,所以阿根廷政府压根无力阻止资本外逃。



第四,阿根廷丧失了汇率主权,美元可以强行阿根廷比索贬值或升值来配合资本入场收割与外逃的节奏,阿根廷政府无能为力。

第五,更骚的操作来了,阿根廷银行业直接冻结老百姓的美元账户——很多老百姓是在阿根廷比索贬值之前兑换的美元,然后银行冻结账户后不许老百姓取钱,再等比索大幅度贬值之后,强行按照最初兑换的汇率把比索退给老百姓,这时候比索就跟一张废纸没什么区别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抢劫行为,阿根廷老百姓的财富就这样被国际资本卷走了。



阿根廷真正爆发万劫不复的经济危机,是00-01年的比索崩盘、债务危机、外资出逃,从此就陷入恶性循环,再也没有站起来过。左翼庇隆政府发福利,那是在50年代的时候,所以这是要多流氓的话语权,要让50年前的左翼政策为21世纪初的经济大崩盘买单啊?

毛主席说得好啊:我们大家要多读些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现在中文互联网上一提阿根廷就是发福利发崩了,这种不光杀人还要诛心的洗脑术,实在是太多了。


◆ ◆ ◆ ◆ ◆

下面播报一个重要消息,我微博在禁言三十天之后,至今还没有解封:

所以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大家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请务必先关注我的微博小号@赵小萌萌阳:

首发于公众号大浪淘沙,欢迎关注

拉美之殇:离美国太近,离天堂太远

平台注册入口